详情

22号 我的抗“爱”故事

我的抗“爱”故事


我是一名普通的感染科医师,从医已三十余载,从中体会过病人康复后的喜悦,也看尽生离死别后的悲伤。患者对健康的需求和对生的渴望,更加激发我对职业的热爱,坚定我为人类的健康奉献终身的信念。


我的一部分病人,与普通病人稍有不同,因为目前社会还不能完全接纳他们,他们就是谈“艾”色变的艾滋病患者。普通病人会光明正大的到医院看诊,但艾滋病病人不然,毕竟在多数人眼里,始终会把许多见不得光的事情与“艾滋病”联系在一起。所以,艾滋病病人不仅饱受疾病的痛苦,还要承受沉重的心理压力。我曾经就亲自接诊过的一名艾滋病病人,现在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那是八年前一个寒冷的冬日,一名瘦弱、脸色蜡黄的青年男性,手持挂号单畏畏缩缩的来到诊室,抬眼看了我一眼,用低沉的声调开始讲述他的过去。十多年前,为了生计他丢下父母妻儿,与村里的同龄人到广东打工。因性格外向、喜欢交朋友,工作之余常和朋友打牌、喝酒聊天,偶感背井离乡的孤独,也会突破底线去寻花问柳。家里的日子在他的努力下慢慢变得越来越好,可好景不长,在外出打工的第四年,他的一次感冒打破了宁静和幸福的生活。他回忆说:那一次的感冒迁延不愈,他只能到大医院就诊,当所有的检查完成,医生告知他血检HIV阳性,也就是说他患了艾滋病时,他犹如五雷轰顶,瘫软在地,这对他无疑是致命的一击。之后,经历了常规的否认、绝望、接受三个阶段。起初,否认得病的事实,接着就是绝望,觉得人生毫无意义,看不到一丝生存下去的希望,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但现实是残酷的,即便他有太多的恐惧、惊慌和焦虑,但想想家里年迈的父母、日夜思念自己的妻子和两个未成人的孩子,犹豫再三后,最终还是鼓起勇气把自己得病的消息告知了父母和妻子。幸得妻子开明,原谅了丈夫曾经犯下的错,并且商量为了节约开支回当地治疗。就这样,他走进了我的诊断室。


刚开始治疗的时候,患者的疾病症状控制不是很好,治疗过程中断断续续出现高热、口腔溃疡、全身不适等感冒症状,患者父亲看着被疾病折磨得不成样子的儿子爱莫能助。对艾滋病知识缺乏的父亲回到村里后逢人便说自己的儿子得了一种叫“艾滋病”的怪病,让乡亲们帮忙,看看有没有什么偏方可以治病。结果,他得艾滋病的消息不胫而走。父亲的无知求助让村里人对他们一家像躲瘟疫一般躲着他们,并在背后议论和嘲笑他们,村里开会或办酒席等不再通知他们家参与,生怕一不小心就传染了全村人。他们一家被孤立了起来,乡亲们的态度使得他们更加孤独和绝望,本就贫困的生活又因丧失劳动力,没有人愿意帮忙而雪上加霜。我们得知此事后,多次组队到他们村,走街串户为乡亲们做工作,普及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相关知识,在我们多次的解说下,村民们了解了艾滋病是可以防治的,让他们逐渐消除对艾滋病的恐惧,不在心怀歧视,试着去接受他们一家人,遇到困难时,大家也会主动的去帮忙,最终他们与乡亲们和好如初,甚至还多了份额外的关怀。


这样的事例在我们抗“爱”医务工作者身边常有发生,虽然我们只是履行工作职责,但是对艾滋病患者及家属来说,我们无疑就是他们的救命稻草。从这些微不足道的举动中,让艾滋病患者感受到爱与尊重,让他们能重回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是自暴自弃,拖累家人或是给社会造成危害。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为能帮助到这个特殊的群体,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加之这几年政府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大力宣传,使人民群众更加了解和掌握艾滋病的防范措施。我坚信,在广大抗“爱”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艾滋病治疗工作将逐步走向一个崭新的、更加有温度的时代。艾滋病固然可怕,但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多点爱心,放下偏见,去关爱艾滋病人,因为我们有红丝带,因为我们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


  • 692

    当前票数

  • 50

    当前排名

  • 6

    距上一名

验证码

确定 取消